为了营造浓厚的科研学术文化氛围,促进系统党建共建,提升外国语学院及党建共建单位-南通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们的科学研究水平,外国语学院党总支部于5月23日在图书馆二楼阶梯教室进行了主题为“以科技创新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本次学习特别邀请了2022年学校国社科基金的获得者建工学院的张晓东老师和教育学院的李春燕老师主讲,扩大到学院和南通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职工,活动由学院党总支部副书记章琼主持。
张晓东老师和李春燕老师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研究方向,从不同角度先后与大家分享了各自在科研道路上的心得体会。张晓东教授作了主题为《号角声声催人进 扬帆奋楫正当时》的专题报告。他的分享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劝进篇,体悟篇和申报篇。在劝进篇这一章节里,张教授首先分享了科研的意义:因时因势——为学校的发展尽一份心、出一份力;挑战自我——为职业生涯增一抹色彩,少一点遗憾。紧接着,他分享了自己科研道路上的四点体悟: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三层进阶,“四苦”作舟。最后,他围绕选题、架构、综述和规范四个方面分享了申请国社科项目的经验。他认为,为了做好科研,必须做好储备体能和磨炼意志的准备。他分享的故事让我们进一步领会了天道酬勤的精神内涵。
李春燕博士结合自己的国社科后期资助项目“唐明皇故事的文本演变与文化内涵研究”,作了主题为《笃定创新 盈科后进——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心得体会》的分享。她重点分享了该项目的三个创新点:使用的研究方法为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法;文献收集全面、挖掘深入;在梳理梨园文化史的过程中,提炼、归纳了中华梨园文化的精神内涵。最后,她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我们必须冷静思考破局之道。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从典籍中挖掘,在论著中阐释,去国际舞台上宣讲,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外国语学院于琰和周忠浩两位博士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于老师认为做科研要以兴趣为出发点,不要为了科研而科研,同时要平衡好教学和科研、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关系。周老师认为要有问题意识、重视科研;要身体力行,行动起来。最后,老师们针对自己科研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请教,两位专家都给与了细致耐心的解答。
副书记章琼认为每位老师的发言都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深度,非常接地气。最后她指出科学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兴趣+毅力+智力,她借用王国维的话勉励大家:“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希望大家都能尽快越过第一境,迈过第二境,达到第三境。
(文/图:邹本平;审核:章琼)